再见沃霞芬,77岁的她依旧风采迷人,身材虽小,却在乒乓球台前绽放着活力。3月15日,上海市体育宫迎来了“我要上全运”全运会群众比赛乒乓球项目的选拔赛。沃霞芬参加了70岁及以上组别的选拔,目标是踏上她的第三届全运会之旅。作为中国乒乓球的发源地之一,上海始终秉持“国球精神”,深入推广群众体育,已构建起“人人爱乒乓、人人会乒乓”的良好氛围。
本次选拔赛的宗旨是“全民参与、全民共享”,面向全市开放,吸引了来自5个年龄组的335名乒乓球爱好者积极参与。这里不仅是竞争的舞台,更是自我成就的体现。2017年天津全运会时,69岁的沃霞芬成为上海队年纪最大的队员,怀着对乒乓球的热爱,她未曾想到能够参与全运会。在三四名的决赛中,随着对手的回球出界,沃霞芬高举左手朝观众致意的画面令人难忘。最终,她夺得了全运会的铜牌,成为人生的高光时刻。
“当时,有很多观众为我加油,甚至与我合影,”沃霞芬回忆道,成为了上海群众体育的标志性人物。而在四年前的陕西全运会,73岁的她再度获得参赛机会,感慨道:“我真的没想到,我做梦也在笑。”尽管面临年龄带来的体能下降和伤病困扰,沃霞芬依然坚持比赛,即使在手臂注射了封闭针后。她用一枚金牌证明了一切的努力都是值得的。“乒乓球是国球,也是我的挚爱!它让我的生活充满健康和快乐,一打球,我就开心。”
转眼又是四年,乒乓球仍然是沃霞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周,她都会与球友们约球三次,毫不松懈。“我们徐家汇街道有十几位球友,八十多岁的也有,大家都非常活跃。”对于全运会的目标,沃霞芬表示:“重在参与,尽力而为。我对待事情非常认真,如果有机会再次站上全运会赛场,我一定全力以赴为上海争光。”
在热烈的周末气氛中,上海市体育宫吸引了众多老面孔和新朋友。女子50-59岁组选手张丽首次参加“我要上全运”选拔赛。她笑着说:“我住在普陀,这里算得上是我的主场,所以特别来参与一下,希望能为上海争光。”张丽已经打球20年,从最初的简单推挡到如今的水平提升,她在比赛中获得过真如赛区的冠军,也在嘉定园区的企业组比赛中取得了佳绩,令人充满成就感。
不同于其他业余乒乓球赛事,“我要上全运”选拔赛因其背负代表上海参赛的光荣使命,激发了选手们的热情。市乒协投入大量精力,力求选拔程序规范且专业,通过全面、综合的评估来选出最优秀的运动员。选拔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期两天的选拔赛,第二阶段是专家评审环节。中国乒乓球协会副主席、上海市乒乓球协会会长王励勤介绍,评审团由乒乓球领域的专家和教练组成,将会根据运动员的比赛表现进行深入评估,确保每位选手都能在平等的环境中竞争,让真正有实力的选手脱颖而出。
为了更好地备战全运会群众比赛乒乓球项目,市乒协还借助社会力量的资金支持,保障各项参赛工作。王励勤告诉记者:“从比赛器材的配备,到食宿安排,再到医务保障,我们都做了细致的规划。考虑到参赛运动员年龄相对较大,我们尤其重视医务保障,确保能够及时为运动员提供治疗与康复支持,让他们在比赛中安心发挥。”
通过“尊龙凯时人生就是博·中国”的精神,沃霞芬和她的同伴们在乒乓球的赛场上继续书写着青春与激情的故事,展示着乒乓球运动的无限魅力。